忻州風(fēng)水寶地“臥牛城”的傳說


 關(guān)注“忻州門戶網(wǎng)”,忻州人文風(fēng)景很全了


圖片

一位哲人說:世上沒有沒傳說的人群,也沒有沒傳說的地方。忻州“臥牛城”之稱,正是源于古老而美麗的傳說。相傳大禹治水之前,忻州一帶為云中泊,洪水泛濫,一片汪洋,民不聊生,生靈涂炭。大禹乘舟而來,發(fā)誓治水,將舟系于南山,南山后來被稱作“系舟山”。大禹發(fā)動人們鑿洞通到河北平山縣,無奈幾年下來泄洪效果不太理想,只得請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幫忙。太上老君派出他的座騎青牛下凡后,先在黃河泛濫最嚴重的地方用力犁了一條溝,這就是今天的晉陜大峽谷;青牛犁溝時,由于用力太猛,拐了幾個彎,這就是今天偏關(guān)的老牛灣、乾坤灣;青牛用角犁斷了太行山,泄洪于大海,于是水落而泊底現(xiàn),出現(xiàn)了一河、一崗、兩湖。戎狄見此水草豐滿,移來羊群、馬匹,由于馬群迅猛發(fā)展,在河里飲水,河叫“牧馬河”;原來云中泊中有九條龍,雖已歸大海,但常來施云布雨,在崗上休息,崗就叫“九龍崗”;牧馬河河南河北兩湖,后來由于瘀積成土地,成為了村落,就叫“南湖村”和“北湖村”。而青牛累了,便選了一個水草肥美的地方休息,這個青牛臥過的地方所筑的城叫“臥牛城”,就是古代的九原之城、今天的忻州古城。據(jù)說在古代,此地星野獨具,風(fēng)水甚好,造化神奇,靈秀其里。極目遠望,四面環(huán)山拱衛(wèi)高聳入云,內(nèi)部平坦如砥沃野百里,中心高崗?fù)黄鹨曇伴_闊,山環(huán)水繞狀如聚寶之盆。常有仙牛出沒,九龍食草,神馬飲水,年年如此,日日如是。有一四處尋寶的賊人,一日來此,見古城位于聚寶盆中心,西面崗巒聳起,南北兩河環(huán)繞,四野草木蔥蘢,斷定必是藏寶之地,便扎下腳來訪察寶藏。是夜,皓月當(dāng)空,山川靜謐,正在崗腰尋寶的賊人,忽聽崗后有奔踏之聲傳來,繼而直奔河畔,但見一頭巨物。細觀,那巨物先巋然不動,后仰天望月,繼而四蹄騰起,搖頭甩尾恣肆撒歡,然后撲通躍下河中,且飲且泳。然后上岸,頭西尾東怡然而臥。見此情景,賊人心想,莫非是太上老君的青牛?這可是個寶,是福祿壽喜財“五福之?!?!早聞南海之濱有銜珠含璧之蛟,北野之崗有屙金尿銀之牛。呵呵,果真如此,這臥牛是神牛,是必得之寶啊??汕芘V?,在于鼻。牛是食草動物,要引它上鉤,必有靈芝香草方可。于是,那賊人連夜趕往五臺山,設(shè)法在掛月峰覓得一株靈芝草后,悄然回崗。又一夜,等那牛臥于河畔,賊人手持靈芝草悄悄走近,牛見有人,猛然躍起,待要發(fā)作,但聞異香飄來,不由雙目盯著靈芝,瞬間溫順服貼。賊人趁牛伸長鼻子嗅靈芝草之時,用早已準備好的帶針刺的夾鼻去夾鼻弦。可神牛識破機關(guān),身體頓時高大異常,奮起神威,用犄角由東向西順勢將九龍崗頭撞平。一時地動山搖,飛沙走石,黃塵蔽日。神牛右犄角也撞斷半節(jié),回頭一聲怒吼長哞,一頭潛入城東南的水池中,頓時消逝無蹤??樟艋芈曉跂|西百余里外飄蕩。于是便有了城東“牛叫(游邀)”、城西“牛尾”之村名,有了取名“牛藏(站)泊”的湖泊之名(其實,牛站泊是在清同治七年修筑城墻時,取土筑城墻,于城內(nèi)東南開挖的一汪人工湖),忻州古城遂得名“禿角臥牛城”。

圖片

而古城南關(guān)出土的大型“石?!?,竟然也沒有角,更驗證了“禿角臥牛城”傳說的真實性。清同治時期,知州戈老爺在大修城池時,特令在東城門處少筑一墩雉堞,以示牛缺一角之事,或用以作“臥牛城”佐證。還有人說,忻州城東門如果封閉得時間久了,太上老君的青牛因喝不上牧馬河的水而起火,城里定要發(fā)生火災(zāi),蒙難遭殃,必須到火神廟祈禱火神爺開恩,才會祛難消災(zāi)。這些傳說富有神話般的傳奇色彩,從多方面把忻州這座臥牛城描摹得有血有肉,活靈活現(xiàn),令人神往。傳說歸傳說,“臥牛城”不單單是個名字這么簡單,也是一種風(fēng)水文化的體現(xiàn)。中國的所有古建都是有靈魂的,不單單與自然密切結(jié)合,與人文精神也是同步的。坊間傳說龜眠之地和臥牛之城都是風(fēng)水絕佳之地,若能久居臥牛之城可以保佑城池永固、家宅永安、太平吉祥。像這樣借用風(fēng)水理念建城的例子比比皆是,如龜城、鳳凰城、八卦城等等。光是借用太極八卦建城的知名八卦城在我國就有三個。忻州古城的老祖先給予這座城“臥牛城”這樣一個美好的寓意,我們應(yīng)該傳承下去。從現(xiàn)實來看,忻州古城居于我國第二階梯黃土高原上,氣候涼爽,古跡勝多,是康養(yǎng)宜居的好地方。它東接五臺山,西聯(lián)云中山,南有赤塘關(guān)、石嶺關(guān),北有忻口、云內(nèi)關(guān),山關(guān)拱衛(wèi),獨擔(dān)山、陀羅山、雙乳山、金銀山環(huán)列,真是“內(nèi)外環(huán)山而寶盆成焉”的一處好地方。古城坐落在盆地中央的高崗下,正是元遺山先生在其《重修天慶觀功德記》中所言:“吾州跨西崗而城,而崗占城之半,是為九龍之原。”城的北、東、南三面田野開闊,坦蕩如砥,一望無際,西面丘陵突兀,次第隆起,東南走向,氣勢磅礴,整個城池地形西高東低,因坡而建,遠遠望去位塏而險峻,色黃而廣袤,狀如一頭碩牛面東而臥,延伸開來,直至牧馬河畔,流水之濱,山水交合,自然優(yōu)越,洪波咆哮,如牛發(fā)聲,如雷貫耳,廿里之遙,聽得分明;西面九龍崗上高高聳立的西城墻挺凸如弓弧,酷似臥牛之背;城墻頂上排列有序的雉堞又像牛的脊梁;身處高崗的秀容書院是臥牛之首;秀容書院的六角亭(寥天閣)、八角亭(望萱閣)雙雙聳立,破云觸霄,似牛之犄角;秀容書院的取水之井,底處蓄水晶瑩,滾珠吐玉,光彩照人,是牛的眼睛;城內(nèi)的南北大街和幾十條街巷,是牛的肋骨;護城河和牧馬河是牛喝水的地方;東面低洼的東門外,是牛腳伸的地方,被稱為“牛站泊子”。中國的古人,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潤,認為“曲則全,枉則直,洼則盈,敝則新”,對于自己喜歡的牛,前面總要加個“丑”字,稱為“丑牛”(古代歷法是用干支紀年,丑牛是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搭配);對于“臥牛城”,為了避免完美,稱之為“禿角臥牛城”。其實,禿角臥牛城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表達:取其忍讓,目的是有意收斂,避免鋒芒畢露;也吻合了萬物沒有十全十美,順其自然、隨緣內(nèi)方之意;同時正是這種缺憾的美,才使忻州古城才永遠矗立在百姓心目中。

圖片